手机版

花地·上书房|张求会:读书让“小镇做题家”实现人生逆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7:36:00    

【“4·23世界读书日”开卷有约】系列策划

“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花地·上书房”专栏开启。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各领域名家、达人的书房,探访他们的读书生活与研究路径。读者可借此一窥名家书斋,遇见更辽阔世界。

Transparency

“我的书房是住宅里采光最好(朝南)、面积最大(二十多平方米)的一间。估计有四千册书,以文史类为主,大多和义宁陈氏家族研究相关。

我给它取名‘勤慎斋’,意思是读书要勤、落笔要慎。”

——张求会

张求会展示藏书

张求会:1987年考入江西师大中文系(本科),1996年毕业于华南师大中文系(硕士),2006年晋升教授,现在中共广东省委党校文史部任教。著有《陈寅恪家史》《陈寅恪丛考》《陈寅恪四书》等。

【阅读史】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文/张求会

“读书”,既指阅读书本,又指上学求知,无论哪一种,都是美好的。至少我和我的家族都觉得读书真好。

1969年,我出生在安徽省含山县赵河村。父母是农民,往上推几代,也没有一个读书人;家里除了黄历,没有一本书。所以,我能靠着读书跳出农门,甚至当上教授,绝对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973年,母亲带着二哥和我从安徽迁到江西,投奔早就在那儿落户的父亲,于是我在江西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学历。有一回,父母和我闲聊,都说如果不到江西,就不会让我读那么多书,顶多高中毕业就去烧砖瓦,能当万元户。“细思极恐”,这个词真是准得很!

我父亲落户的地方是垦殖场,农场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其中就有上海的下放知青。优越感十足的上海知青,给穷乡僻壤带来了大白兔奶糖,还带来了图书、杂志,打开了小镇少年的眼界。

虽然我到现在都无法用英语听说读写,但是我和小伙伴们确实是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念ABC的,这个也托福于上海知青出身的小学老师。可以说,上海知青用大白兔奶糖和有限的图书开启了我的读书梦。更关键的是,国家恢复高考,父母看到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真实发生,铁了心要把我培养出来,出路只能是读书。

基于这样的出身,我的家学根基就是零,家训只有两条: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年少轻狂时,抱怨过很多次,等到自己也老了,才知道这两条家训真不错。无论是读书求文凭,还是看书写文章,都管用。

受了知青大哥哥、大姐姐的影响,我从小对文学作品特别感兴趣。幸好学校的功课一直名列前茅,课余看看闲书也就不会被训斥。我的二哥就没这么幸运。他年长我七岁,受知青的影响更早更深,妥妥的准文艺青年,可是我父亲不喜欢他,他看书写作时经常被勒令关灯睡觉——文学梦只能早早破灭。

张求会老师分享毕树棠藏陈寅恪《敦煌小说选读》讲义

我读高中时,学校图书馆订了《收获》《十月》《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文学期刊,谌容的《人到中年》、陆文夫的《美食家》、张贤亮的《绿化树》、张承志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等名篇,都让我大快朵颐。这些作品熏陶了我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引导着我对苦难命运、时代变革进行浅层次的思考。

1986年高考失利,第二年转读文科,历史、地理两科拖后腿。临考前一个多月,我下狠心从补习班回到家里,足不出户,疯狂刷题、背书,居然考了个全县文科状元。好好读书、多多读书,让我第一次尝到了大甜头。

本科我读的是师范院校的中文系,对培养文史研究能力帮助有限,但有三点收获:一是语法、逻辑更加规范,二是古文阅读基本过关,三是继续陶冶了人文情怀。

说起第三点,又要感谢一位上海知青——教外国文学的陈融教授。在他的课堂上,我和同学们从《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九三年》《静静的顿河》等名著里知道了批判现实主义、人文主义光辉、知识分子良知……

大学毕业,当了两年中学老师才获得考研资格,又靠着苦读,我顺利考上研究生,这才在导师的引导下,开始了学术研究。机缘巧合,一入师门就接触到陈寅恪及其家族。很多文献(包括诗文)似懂非懂,“小镇做题家”的短板暴露无遗,只能硬着头皮啃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从基础文献的搜集、分析起步,慢慢摸索到了年谱长编的好处。

1996年,手写稿《陈三立与谭嗣同》被《近代史研究》接纳,编辑谢维老师亲笔回信指导我如何修改,最终得以刊发。这对一个在校研究生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鼓舞。第二年,我延续了年谱长编的做法,又在该刊发表了《陈寅恪佚文〈吾家与丰润之关系〉试考》。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坚定了我读书、写书的志向,不知不觉做了三十年。

回首往事,“小镇做题家”根基浅、底子薄,可谓先天不足。只能靠读“好”书,才能摆正心态,不怨天尤人;也只有凭借着“好”读书,才能实现逆袭。无论读“好”书、“好”读书,归根到底,还是读书“好”啊。

【书径】

“读书如探案:先看他说了什么,再看别人(多找几个)怎么说,回头看他是怎么说的,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说,然后去找一找他该说却没说的有哪些,剩下来就该到你说了。”

【书语】

“好书是一剂良药。读好书的人越多,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近读】

伯特兰·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商务印书馆2012年

杨树达:《杨树达日记(1948-1954)》,中华书局2021年

周勋初:《当代学术研究思辨》,凤凰出版社2022年

王水照、侯体健:《王水照访谈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艾俊川:《E考据故事集:从清初到民国》,中华书局2023年

【自荐】

《陈寅恪四书》(张求会),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

“这四本书,是我从事陈寅恪研究三十年的成果荟萃。”

策划 | 陈桥生

统筹 | 邓琼 吴小攀

本期采制 | 吴小攀 熊安娜(实习生) 朱玺文(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