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载千秋·同根同祖|从“地下军团”到全息剧场 西安临潼打造秦风沉浸式双体验
4月5日,“树载千秋·同根同祖”全国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西安临潼,实地走访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深度探访大型文化演艺《秦俑情》演出现场,感受历史与艺术的交融碰撞。

“树载千秋 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媒体团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探秘兵马俑:静观“地下军团”的千年震撼
走进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内,一号坑遗址以“车千乘、骑万匹”的军阵布局带给参观者强烈的视觉震撼。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一级讲解员张志威说,以兵马俑的发掘为起点,中国考古界对秦陵、秦文化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陶俑造型各异,发髻、甲胄、面容皆暗含等级与兵种信息,其精湛工艺被誉为“人类雕塑史的巅峰”。沿着考古发掘长廊,兵马俑出土影像与修复技术揭秘文物重生的故事;步入沉浸式数字展厅,3D投影勾勒出秦陵地宫的恢弘想象;文物特展区内,青铜剑、铜车马等200余件国宝级文物,无声印证着《史记》中“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的大一统智慧。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展出的绿面跪射俑
南海网记者路静不禁驻足感叹:“站在千人千面的陶俑前,近距离观赏秦始皇陵考古成果,很震撼。”

“树载千秋 同根同祖”乙巳年全国网络媒体探寻华夏根脉主题采访媒体团在《秦俑情》演出现场合影。
动态史诗《秦俑情》:科技解码文明基因
在兵马俑博物馆东侧,形似青铜战甲的秦皇大剧院巍然矗立。采访团成员步入剧场时,穹顶的玄鸟图腾与地面流淌的“青铜水纹”光影交叠,瞬间将人引入秦风古韵的意境。

《秦俑情》演出
“剧院选址于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就是要让游客在参观兵马俑后,通过动态演绎深化历史认知。”秦俑情演艺总经理陈海琦说,《秦俑情》独创“静观文物+动赏史诗”的体验闭环,采用全息投影的技术演绎方式,一年吸引近50万观众,网络传播量突破2亿次,印证了“文旅+演艺”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秦俑情》演出
据了解,该剧由沙晓岚、赵明等国内顶尖艺术家与德国作曲家克劳斯·巴代特组成的国际团队,通过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法讲述了秦代几世英主及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故事。
“我们不是简单复刻历史,而是用世界语言解码中华文明基因。”陈海琦向采访团介绍剧中核心场景:200平方米的旋转舞台将咸阳宫微缩复原,AI算法控制的上千个升降柱体,随剧情变幻为长城、战车与竹简矩阵,展现秦人“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智慧。
现如今,这些辉煌灿烂的历史正通过数字化演绎、3D投影、AR等多种形式“活起来”,无声述说着古老的文明智慧。
起点新闻•西部网记者 李典晴 王靖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