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筛查+免疫治疗突破复发性流产,椎管内麻醉实现九成减痛分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4:47:00    

刚刚过去的2025年世界卫生日,将主题聚焦在了“保障母婴健康,呵护祖国未来”上。在当前婚育年龄延后,建档分娩率走低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适龄女性怀得上、怀得好,孕妇分娩更舒适、更人文的问题,南都记者特地专访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产科主任谭剑平、中山三院妇产科副主任吴玲玲。

两位产科专家从胚胎染色体检测到宫颈环扎术,从椎管内麻醉到多模式镇痛,并以临床数据与案例为支撑,深入解析复发性流产的精准干预路径及无痛分娩技术革新,为母婴健康提供科学方案。

复发性流产病因锁定

50%胚胎异常与免疫失衡成关键

根据《自然流产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我国将妊娠28周前连续2次及以上流产定义为复发性流产(RSA)。谭剑平临床数据显示,50%-70%的早期流产由胚胎染色体异常引发,且随女性年龄增长,异常风险显著上升。“35岁以上女性流产率较25岁增加3倍,40岁以上患者中,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筛选正常胚胎的成功率可达65%。”谭剑平指出。

母体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抗磷脂综合征(APS)是导致中晚期流产的核心病因之一,患者体内异常抗体会攻击胎盘血管,引发血栓。谭剑平在采访中提及一例典型病例:一名32岁女性经历3次孕12周后流产,经检测确诊APS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抗凝治疗,最终成功妊娠至38周。“此类患者孕早期启动抗凝治疗,活产率可从20%提升至80%。”

针对占比50%的不明原因流产,谭剑平提出:查夫妇染色体,宫腔结构(如三维超声、宫腔镜),评估甲状腺功能、胰岛素抵抗等内分泌指标,筛查抗核抗体、凝血因子等免疫与血栓指标。“即使无明确病因,黄体支持、心理干预等基础治疗仍可使40%患者实现活产。”

宫颈环扎术破解“晚期流产”

孕14周前干预成功率超85%

“宫颈机能不全是孕12周后流产的主因之一,但九成患者可通过手术干预逆转结局。”谭剑平强调。妊娠24周以前正常宫颈长度应大于2.5厘米,若孕中期超声显示宫颈缩短至1.5厘米以下,需紧急实施宫颈环扎术。其团队数据显示,预防性环扎(孕12-14周进行)成功率达92%,而紧急环扎(孕16周后)成功率降至68%。

一名28岁患者曾因孕20周宫颈扩张流产,二次妊娠时接受预防性经阴道环扎术,术后辅以孕酮支持,最终孕38周剖宫产获健康婴儿。“环扎术并非‘一劳永逸’,”谭剑平提醒,“术后每两周监测宫颈长度,合并宫缩者必要时用宫缩抑制剂。”对于宫颈严重缺损者(如多次锥切术后),可经腹腔镜行高位环扎,将活产率从30%提升至70%。

椎管内麻醉实现“可行走分娩镇痛

10分钟起效,药物剂量仅为剖宫产1/10

解决了怀孕的问题,分娩尤其是在顺产时如何为产妇减痛,也是当前产科领域高度关注的一环。“无痛分娩的核心不是完全消除疼痛,而是将10级剧痛降至3级以下的可耐受范围。”吴玲玲主任解释:椎管内麻醉通过腰椎间隙注入微量麻醉药,10分钟内阻断疼痛信号传导,且不影响产妇运动功能,从而实现“可行走分娩镇痛”。研究数据显示,采用该技术后,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率下降。

中山三院2024年分娩数据显示,76%的产妇选择椎管内麻醉,其中92%表示“镇痛效果远超预期”。一名二胎产妇描述体验:“一胎未打无痛,疼到几乎虚脱;二胎麻醉后全程清醒,甚至能用手机记录分娩过程。”吴玲玲主任特别强调安全性:此项技术对胎儿无不良影响,产后腰痛主要与孕期韧带松弛、分娩姿势以及产后未注意休息等有关,与麻醉无直接关联。

多模式镇痛主力分娩

针灸导乐可实现减少用药、降低焦虑

非药物镇痛同样关键。为减少麻醉副作用,吴玲玲团队创新“中西医结合镇痛模式”。在椎管内麻醉基础上,加用电针刺激合谷、三阴交等穴位,或穴位注射足三里穴位,可使麻醉药用量减少,发热及尿潴留发生率降低。“针刺促进内啡肽等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从而缓解疼痛。”吴玲玲介绍。拉玛泽呼吸法通过规律呼吸分散疼痛感知,导乐师全程陪伴可使产妇焦虑评分下降50%。一名导乐师分享案例:初产妇因恐惧疼痛心率飙至120次/分,经2小时心理疏导与按摩,最终调整呼吸配合完成分娩。“疼痛管理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人文关怀。”吴玲玲主任总结。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