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裴:岗地里刨出“金疙瘩”
【开栏语】
江苏是人才大省,各大高校与技工院校每年不断向全社会输送众多优秀毕业生。江苏也是一片创新创业的热土,各级政府营造了良好的政务与服务环境,持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创业动力。近年来,江苏各地涌现出一批批青年才俊,用智慧与汗水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为深刻反映这些创新创业典型案例,激励更多年轻群体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本报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及省内各大高校、技工院校,今天起推出“我在江苏创事业”专栏,借助典型力量更好地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热情。
春分时节,草长莺飞,蟹农们迎来了投放蟹苗的黄金时节。在位于苏北大地的宿迁泗洪县,沃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裴正带领团队忙碌地穿梭在田间地头,专注研究着蟹塘塘口改造、种苗投放、饵料投喂、温度调节等事宜。“为了给蟹农增收,我们正引进省内专家团队并学习苏南地区的养蟹经验,用以改进我们的螃蟹养殖技术,让乡亲们从过去的粗犷式养殖走向精细化养殖。”他对记者说。自2012年返乡创业以来,这位曾经的都市白领已转型成为一名青年农民,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家乡的这片沃土。

岗地掘“金”初尝试
潘裴的家乡位于泗洪“西南岗”,是全省重点帮扶低收入片区,乡亲们几十年如一日靠天吃饭种植传统的麦稻,辛苦一年也挣不到多少钱。谈及创业的初衷,潘裴的回答简单而坚定:“我想带领村民致富。”带着这样的想法,他综合考虑到家乡水系发达、农水产品资源丰富等特点,选择种植观赏性强、使用农药少、对土地破坏性小的水生植物——莲藕,开始了创业生涯。
回望最初的起点,这位彼时的农业“小白”创业之路不可谓不曲折。受传统观念影响,乡亲们起初普遍对潘裴回农村创业的前景不够信任和看好。由于对莲藕种苗的选择及其生长规律缺乏足够的了解,潘裴第一年买来种植的种苗没有生根发芽,且其品种也不为长三角市场所认可;2014年,一场四月天的冰雹又几乎摧毁了所有刚刚立叶的莲藕,投入400余万元的1000多亩藕塘当年颗粒无收……
“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手上剩余的资金已经达不到二次创业的标准。”尽管面临“绝境”,但潘裴并没有轻言放弃。一方面,他在亲戚朋友间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另一方面,当地政府也相继给予其扶持贷款与农业保险参保等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走上正轨。通过不断地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引进新品种,他终于种出了嫩白多汁、脆甜爽口、获得绿色认证的莲藕,亩均效益突破3000元,比传统种植“一麦一稻”提高了2000多元。
行稳致远的致富梦
生态莲藕种植项目的成功,坚定了潘裴创业的信心,也让尝到甜头的村民打消了顾虑。通过不断摸索、尝试多种混合种养模式,他又筛选出更适宜当地的“小龙虾、大闸蟹+水稻”种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亩产收入。目前自有养殖基地3000余亩,建立了小龙虾、螃蟹深加工中心,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
拥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后,如何拓展其销路进而为村民带来更多的收入,是他思考的下一个问题。“传统观念下的农民更多的是‘低头拉车’,却很少抬头看路。然而进入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所做的便是帮助老百姓吆喝,打响农产品品牌。”2018年,当地成立“西南岗”公共品牌,并交由潘裴团队运营。他们把泗洪全县的水稻、小麦、咸鸭蛋、桃子、草莓等各类农产品整理成该品牌下的标准化农产品,统一包装统一设计后向全省各地输送,实现了村民亩均增收300元至500元。2019年,潘裴依托政府成立专业合作社、产业联合会、销售专业合作社联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到加工销售实行全产业链的规范管理。2020年,在当地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他又联动181家合作社,成立了“泗洪县农副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联社”,并在南京鼓楼区成立了销售分社。经过5个多月的打磨,把县域品牌“西南岗”发展成19个大类、33个小类的系列产品,让“西南岗”品牌响彻全省……正是怀揣着这样的“致富梦”,2024年以来,他累计带动全县超过千人从事农产品、水产品相关工作,同时在6个村设立种养基地,每年为村集体至少增加7万元到20万元的收入。
向“新”而行促振兴
今年2月,潘裴参加了省长许昆林主持召开的“新农人”座谈会。在他看来,所谓“新农人”,就是利用新思路、新方法,结合新市场推出新产品。在这一理念的驱使下,眼下,他正计划带领当地100到200户新农人,扩展大闸蟹养殖面积,并推动螃蟹产业从产量向质量转变,打响宿迁“霸王蟹”品牌。
“过去,我们本地蟹塘每亩产出的螃蟹中,小蟹占比70%,大蟹仅占15%。我们希望借助新技术新方法,将大蟹产出比例提高至40%。这样一来即便扣除新技术的投入成本,每亩蟹塘依然能增收1000元到2000元。”潘裴说。除了“养大蟹”,潘裴团队还致力于打造另一个概念——“养年蟹”,即根据苏南苏北的温度差异,打出螃蟹上市的时间差,实现“过年也有螃蟹、全年都有螃蟹”,让蟹农的利润最大化。
“大家好,我是劳模大潘,一名返乡创业十几年从事农业创业的新农人。欢迎大家来我的直播间一起探讨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除了扎根家乡的助农事业,潘裴心系的还有更多。未来,潘裴希望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给正在或计划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传授政策或技术经验,共同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多光和热。
江苏经济报记者 周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