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在一线 | 赵方辉:爱上这场苦乐交织的奔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2:34:00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我国女性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在过去近30年时间里,我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倾注在宫颈癌防治事业上。”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赵方辉说,这是一场苦乐交织的奔赴。苦,一如她当初的预见;乐,不负她全情的投入。
迷上一场“探险”
职业的确定,事业的方向,有些人是听从命运安排,随遇而安;有些人是主动选择,始终目标明确。赵方辉说,她属于后者。
从不同角度揭示疾病发生规律、探索病因,进而寻找干预方法、验证干预效果、预测传播趋势,直到研究制定防控政策……“特别像探险,过程充满神秘,目标光明美好,让人着迷。”赵方辉说。她选定预防医学领域的流行病学作为主攻专业,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工作后,奔赴第一场探险——防治宫颈癌。
踏上一段“旅程”
“我们率先阐明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中国女性宫颈癌的病因,跑了10多个省份,摸清了HPV感染在中国人群中的流行特征。这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为后续的防治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石。”赵方辉说。
有效的筛查是实现癌症早诊早治的重要途径。早筛“武器”从何而来?自1998年起,赵方辉团队率先开展宫颈癌各种筛查技术研究,首次证实HPV检测是适合中国的宫颈癌初筛方法,实现了宫颈癌筛查从细胞形态学向分子生物学的变革。但当时国际上使用的HPV检测技术,单例检测费用动辄几百元,难以应用于大规模筛查。于是,赵方辉团队与国际同行共同研发了准确、快速、低成本的HPV检测技术,并开始艰难的试点应用。这一次,她的目的地是宫颈癌高发地区之一——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
“时至今日,我总能想起二十几年前住过的襄垣县妇幼保健院的办公室,还有往返于北京和襄垣的大巴。”她笑着回忆,为了高效、省钱,从北京到襄垣,团队总是选择夕发朝至的夜间大巴。夏日的夜晚,十几个小时的路程,在闷热的车厢里,大家总是难以入睡。但当拂晓时分车开到站后,大家一下车就马不停蹄、干劲十足。
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太行山区小县城,酒店少而贵。为了节约科研经费,团队就集体住在襄垣县妇幼保健院的办公室里,结伴到大澡堂洗浴。“时间最长的一次筛查,我们初春去的,回京时已是盛夏。”赵方辉说,虽然条件艰苦,但当时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没想太多。现在回头看,那些经历已被岁月镀上了一层金黄。而这项将费用降至原来1/10的HPV检测技术也被证实准确、可靠。
通过示范基地、试点工作的探索,宫颈癌筛查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HPV检测技术被推荐作为中国女性主要的宫颈癌初筛方法。从2009年开始,我国的“两癌”(乳腺癌和宫颈癌)防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截至目前,免费筛查宫颈癌工作累计惠及2.8亿人次。
在推进宫颈癌早筛的同时,疫苗的研发也提上日程。HPV疫苗是目前唯一能够预防癌症的疫苗,自2008年起,赵方辉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HPV疫苗的临床试验。2016年,首个进口HPV疫苗在国内获批上市。中国能否追赶上来甚至弯道超车?赵方辉团队用埋头苦干寻找答案。
“2019年,我们推动首个国产HPV疫苗成功获批。”赵方辉说,自此,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自主研发和生产HPV疫苗的国家。现在,我国的疫苗不仅可以满足本土需求,还可以缓解全球疫苗供应短缺。
结出一串“果实”
随着疫苗短板的补齐,我国宫颈癌综合防控已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化技术体系,为我国加速宫颈癌消除提供了全方位技术保障,也让人们对宫颈癌防治有了更多想象和期待。
我国能不能消除宫颈癌?何时才能消除宫颈癌?当政府需要证据、技术和方案时,赵方辉团队基于本土的科学证据开展宫颈癌防控策略研究,探索出“疫苗接种﹢扩大筛查”的最优路径。每一组数据的公布,每一篇论文的发表,都是向消除宫颈癌的目标“前进一公里”。
带着这些研究成果,赵方辉参编了6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宫颈癌防控指南,借助科技部援外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中国技术和策略,在国际顶尖学术会议上让世界聆听宫颈癌防控的中国声音。2020年,赵方辉被授予“APEC健康女性·健康经济研究最高奖”。
2021年,全国爱卫办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加强宫颈癌综合防控为突破口,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工作,赵方辉出任试点管理和专业技术负责人。短短3年间,她助力试点城市从首批的15个增加至28个,并带动12个省份、50余个地区启动疫苗免费或补贴接种政策。
谈到接下来的工作计划,赵方辉说,一方面,要推动宫颈癌筛查和HPV疫苗接种进一步扩面,走好消除宫颈癌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也要开启下一场“探秘之旅”。“乳腺癌筛查,是我想啃的第二个骨头。”她谈道,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将人工智能引入乳腺癌筛查进而提升筛查质量和效率,大有可为。
“肿瘤防控是一个奉献无声的工程,它在疾病发生前默默筑起第一道防线,却不为大众所熟知。我所做的一切也同样默默无闻,但念念不忘,终有回响。”赵方辉说。

文:健康报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张晓丹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3GXEDS】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