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标手”被纳入职业病范畴 四招教打工人上好“护腕必修课” | “医”点就透
本周是全国第23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于近期联合发布了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首次增设“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与“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两大类别。其中制造业工人常见的“腕管综合征”(大众俗称的“鼠标手”)被正式纳入职业病保障体系。
“鼠标手”也算职业病了?别误会,这里的“鼠标手”只限于制造业导致的职业病。不过,“鼠标手”发病形势愈发严峻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职业病科主任闫瑢玓表示,近年来“鼠标手”发病率越来越高,早期时有一定自愈性,可以用这四招来预防“鼠标手”。
手麻没劲之谜
“我就仗着这双手挣钱呢,可不能出症啊。”日前,36岁的张女士出现双手麻木、夜间痛醒的症状,起初,她以为手麻是颈椎病复发,但理疗后症状反而加重,甚至拿不稳水杯。后到医院经肌电图检查,医生发现她的腕部正中神经严重受压,确诊为“腕管综合征”。
原来,张女士是一名纺织厂女工,需要每天重复在流水线上从事缝纫的工作。日复一日伏案工作让她手疾最终爆发。通过一段时间超声引导下的神经松解治疗,张女士的手麻没劲的症状慢慢缓解,逐渐摆脱了疼痛的困扰。
没错,如果按今年8月1日即将生效的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张女士的“鼠标手”就算工伤了。根据新版目录,腕管综合征的认定仅适用于长期从事腕部重复性施力作业的制造业工人,如装配线操作工、机械维修工等需持续使用气动工具或高频手工操作的岗位。
“这次职业病目录里纳入3个‘新成员’,从原来的10大类132种修订为12大类135种,跨越了11年的时间。其间经过了多轮专家论证、各个部委论证,最后从提交的众多疾病中选择了这三种疾病。正说明,通过专家论证研究发现,这三种疾病在职业人群中发病是很高的。”闫瑢玓说,将三种疾病纳入职业病范畴,还有一层含义是警示企业对于这些疾病做好职业防护,预防发生。
她解读称,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若被判断为职业病,必须连续三年及以上患侧手腕部从事重复作业或用力作业的职业史,手部正中神经支配区域出现感觉或运动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伴有神经电生理检查或腕部高频超声检查异常,结合职业健康监护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类似疾病,方可诊断。如果在三年间脱离工作岗位30天以上就不能按“连续”计算。
“鼠标手”的科学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电脑相关劳动,长期因真正使用鼠标导致“鼠标手”的白领人群并不被包括在内。虽不被“职业病”承认,但他们的“鼠标手”却是真实存在的。
闫瑢玓介绍,腕管综合征是因腕部正中神经受压导致的手指麻木、刺痛和功能障碍,常见于30-60岁女性。典型症状包括麻木感在夜晚加剧,甩手可暂时缓解;拿东西突然失手,手指灵活性下降;严重时可蔓延至肘部和肩部。
“对于白领群体的鼠标手,则是劳动者在工作中经常反复机械地点击鼠标,会使右手指及连带的肌肉、神经、韧带处于一种不间歇的疲劳状态,使腕管神经受到损伤或压迫,导致神经传导被阻断,从而造成手部的感觉与运动发生障碍。另外,由于不停地在键盘上打字,肘部经常低于手腕,而手高高地抬着,神经和肌腱经常被压迫,手会出现发麻,手指失去灵活性。”
她还表示,腕部损伤可引起腱鞘炎、腱鞘囊肿或腕小管病,主要见于工作时腕部反复屈、伸的人员,由于腕小管内渗出增多,压力增高,正中神经受到影响,严重者可引起手部肌肉的萎缩。“所以一旦患上了鼠标手,不要拖,最好去医院让医生进行诊断和初步治疗。”
打工人的“护腕必修课”
闫瑢玓表示,腕管综合征本身有一定的自愈率,经研究证实,21%患者不接受任何治疗,在休息10~15个月后临床症状改善。早期病例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出现正中神经失神经支配的情况则需要考虑积极的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制动、糖皮质激素注射、口服药物或理疗。
针对职业性腕管综合征,职业病防护中有一二三级预防。对于制造业工人来说,要减少超时工作,不良排版,减少重复动作的机会,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做做手指操,缓解疲劳状态。如果已感觉手腕部的症状,可以休假一段时间休养。对于企业来说,要做好岗前、岗中的培训,早发现早截断工人职业病的进展。改善作业条件,提高防护。改良工艺,采取机械辅助人工。
而对于白领群体的“鼠标手”,她也提出了几个预防建议。
1.调整姿势:键盘鼠标置于肘部高度,手腕保持中立位;
2.定时休息:每工作1小时做5分钟拉伸(如掌心贴墙手指振动);
3.强化训练:居家练习“屈手合并上下移动”“手指旋转振动”等动作;
4.保暖防寒:低温易诱发症状,戴手套或热敷缓解。
记者:苏珊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