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鱼眼·探问丨河北三河招牌变色风波:政策反复背后折射的法治短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2:56:00    

10日,河北三河市燕郊街头出现了一幕令人惊奇的场景:多家此前被要求更换招牌颜色的商户,正忙着将招牌改回原来的底色。其中,蜜雪冰城门店的变化最为明显,原本被换成绿色的招牌,如今又重新闪耀着标志性的红色,让熟悉的街景逐渐回归,此事在网络各平台上引起热议。这一戏剧性的转变,源自三河市此前引发广泛争议的招牌颜色整改事件,而这一事件,也如同一面放大镜,将城市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清晰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除了绿色之外,蜜雪冰城的门面还有被改成灰色(视频截图)

“拍脑袋”决策之殇

今年3月开始,当地城管部门对商家提出禁用红、蓝、黑三色招牌,据称是旨在打造“学院风、现代化、国际化”与“新国风、生态化、园林化”的城市风貌,其出发点似乎是为城市长远发展考虑。但从决策过程来看,却尽显随意性。城管部门多以口头通知下达指令,缺乏正式文件,更未经过严谨的调研与论证,没有充分考量这三种颜色在商业标识中的重要性以及大众视觉习惯。

资深旅游策划人、美食专家劳毅波认为,像红色对于许多餐饮、零售品牌而言,是传递热情活力、吸引顾客的关键元素;蓝色常用于金融、科技行业展现专业可靠;黑色则在高端品牌中凸显品质与格调。简单禁用,无疑是对商业规律的漠视。实际上,这种“拍脑袋”决策并非个例,江苏昆山震川好人公园为防止有人在座椅睡觉,竟在长椅上焊满钢管,事先也未征求市民意见,完全没考虑到市民正常休憩需求,凸显决策的盲目性。这些事件都反映出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简单粗暴、不考虑实际需求与公众感受的问题,不仅未能提升城市形象,反而损害了城市的烟火气和吸引力。

城市建筑规划专家对此也表达了忧虑。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龙伟基指出,城市管理决策应建立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尤其是受政策影响的商户和市民的看法,“一刀切”的决策方式缺乏对城市多元生态的尊重,应提倡多元化设计,应该尊重原创,让城市各具特色。

“一刀切”执行之弊

在执行环节,“一刀切”做法成为众矢之的。不管店铺所处位置、经营品类,也不顾品牌长期积累的形象,一律要求更换招牌颜色。这使得原本各具特色的商业街道变得单调,众多商户的品牌辨识度大幅降低。

比如蜜雪冰城标志性的红色招牌被换成绿色后,不少顾客表示难以快速定位门店,导致部分门店销售额下滑。而且,商户需自掏腰包承担更换招牌的高额费用,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给他们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上海静安区常德路也曾将店铺招牌统一为黑底白字,全然不顾店铺自身风格与品牌特色,执行方式简单粗暴,最终被网友调侃为“墓地风格”,破坏了街道原有的商业氛围。三河此次招牌事件,同样是在执行中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损害了商户利益,破坏了城市的商业生态。

三河市广告牌匾的设计指引

对此,广东格厚律师事务所卢卫国律师认为,城市管理执行应遵循法治原则和人文关怀精神。在执行政策时,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保障商户的合法权益。同时,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业态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执行标准,避免简单粗暴的统一要求。例如,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注重保留传统建筑和招牌风格,传承城市文化底蕴;对于商业中心,则可以在保证整体协调的前提下,给予商户更多的自主设计空间,激发商业活力。

管理观念之困

从更深层次的观念层面分析,三河招牌事件反映出城市管理中“重形式、轻内涵”的陈旧观念。城市管理者过度聚焦于表面的整齐划一,认为统一招牌颜色就能提升城市形象,却忽略了城市活力与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

微博@贝贝小晓认为,城市的魅力在于包容各种元素,街道上五彩斑斓的招牌、可供市民舒适休憩的长椅,都是城市烟火气的体现,是商业繁荣与人文关怀的象征。也有网民认为,真正的城市管理应以人为本,平衡好美观与实用、规范与活力的关系。昆山、上海、三河等地的这些事例警示我们,城市管理观念若不及时更新,类似 “好心办坏事” 的情况还会不断上演。

专家强调,城市管理观念需要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现代的治理理念转变。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合作,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等。城市管理者应树立服务意识,将市民和商户的需求放在首位,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问题,共同营造和谐、宜居、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河北三河招牌颜色争议虽只是一个缩影,但折射出城市管理中的诸多顽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反思决策机制、改进执行方式、更新管理观念,让城市管理更加科学、更具人文关怀,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文丨记者 彭纪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