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清华教师都差点上当!这种骗局套路怎么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21:40:00    
近期,多起冒充客服实施的网络诈骗案件甚嚣尘上,目标直指高校师生群体。


清华大学保卫处公众号于近日公开了一起清华大学教师差点受骗案例。该公众号显示,日前,清华大学某老师接到一通自称是某短视频平台客服的电话。对方称该老师在平台上开通了一项价值百万的保险业务,还声称若不立即取消,将会从下个月开始每月扣除800元费用。该老师听信其言,按照对方指引进行相关操作。由于操作流程较为复杂,对方进而提出可通过屏幕共享来协助操作。此时,该老师心生疑虑,随即与学校保卫处反诈劝阻中心取得联系。


保卫处反诈劝阻中心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明确告知该老师遭遇的正是冒充电商客服的诈骗电话,并详细解释了此类诈骗的常见作案手法。该老师事后表示,自己平日里鲜少关注反诈信息,对这类诈骗情况缺乏了解,所以才会按对方要求进行操作,同时对反诈劝阻中心的及时提醒表达了诚挚感谢。随后,反诈劝阻中心协助老师下载安装了全民反诈App,以增强防范意识。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高发,犯罪分子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百万保险”的骗局即是诈骗分子通过伪造身份(如“客服”“公检法人员”等),以“微信百万保障”“机票改签”“自动扣费”“调整征信记录”等为由,诱导受害人下载腾讯会议、抖音会议、银联会议、Zoom等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软件或“木马”病毒,共享受害人手机屏幕后诱骗其打开手机银行App,引导其在App上输入密码、查看余额、绑卡验证、转账交易等操作,使受害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账户被操作、资金被诈骗。


对于层出不穷的犯罪手段,金融监管部门多次提醒消费者,警惕一切形式的金融诈骗。


4月2日,四川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加强防范共享屏幕下手机银行转账诈骗的风险提示》,提示消费者:


一、谨慎开启“屏幕共享”功能。消费者在接到自称“平台客服”或“执法人员”电话时,需提高警惕,不要轻易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与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相关情况应立即通过官方客服电话、官方App等正规渠道进行核实。


二、提升自我防范意识。要树立防诈反诈意识,若已误开共享屏幕且察觉异常,如手机被强制黑屏、收到风险弹窗提示或App在非本人操作下被启动等情况,应立即阻断远程操控,并联系银行客服或到网点紧急挂失,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切勿通过银行App、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进行转账,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三、加强个人信息保护。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生物识别信息(如指纹、人脸)等信息均属于敏感数据,请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得向他人随意透露,更不能将身份证、银行卡等转借他人使用。同时,建议消费者在手机银行中谨慎使用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定期修改银行卡密码,避免多个账户使用同一密码,降低信息泄露风险。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王笑
编辑:杨致远
邮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