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冷资源”撬动“热经济”的创新实践 ——海北州探索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4:04:00    

祁连山下,青海湖畔,冬日的寒风裹挟着冰雪扑面而来。在海拔3000多米的海北藏族自治州,一场以“冷资源”撬动“热经济”的创新实践正如火如荼展开。

这片承载“两弹一星”精神的高原热土,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禀赋,以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牵引,构建起冰雪运动、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格局,在青藏高原东北麓铺展开一幅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海北州通过举办2025青海省冬春季旅游冰雪运动户外徒步、“青海湖·开湖季”、青海湖观鸟季等特色活动,培育出岗什卡登山邀请赛等50多项文旅融合产品。当地政府创新推出“冰雪+”发展模式,同步完善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让传统冬闲季变身旅游黄金期。冬季旅游启动以来,全州接待游客突破27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83亿元,在青藏高原书写出“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借鉴整合 冰雪经济破冰启新程

冰雪经济的澎湃动能,既源于自然禀赋的馈赠,更离不开治理智慧的深耕。面对“冰天雪地”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时代课题,海北州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破解发展桎梏,将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行动有序、操控有度”的运营精髓与高原特色深度融合。

海北州将重点任务细化为“三张清单”,实行周调度、月通报的闭环管理模式。州属四县因地制宜推出差异化实施方案,形成州级统筹、县域联动、部门协同的立体化推进网络,在40天内完成从规划到施工的全链条布局。

瞄准基础设施“硬支撑”与服务功能“软实力”双提升,投资3047万元实施“冰雪九景”提质工程:岗什卡雪峰架设海拔4120米的生态观景长廊,青海湖同宝山打造智慧露营地,圣泉湾构建“生态修复+沉浸体验”复合空间。

通过“四县冰雪环线”串联9大特色项目,形成“冰雪运动+温泉康养+生态研学”的黄金三角产品矩阵。同时,将四县冰雪旅游产品串联起来,以独特的冰雪景观、丰富的旅游体验项目和完善的旅游服务,激发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活力,通过创新的活动策划和深度的文旅融合,将“冷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热经济”,让更多游客选择海北作为冬季旅游目的地。

“雪山下的集体婚礼,让游客感受到浪漫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祁连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对新人在零下15℃的青海湖冰面完成婚礼仪式,配套的藏式婚俗表演、冰雕艺术展吸引超5万人次参与。此外,青海省“青BA”群众篮球联赛祁连“村BA”赛事、元宵节文化系列活动等,进一步点燃祁连群众与游客的互动热情。

“要将‘冷资源’转化为‘热经济’,不仅需要依托青海湖、祁连山等世界级生态资源打造特色文旅IP,更要以‘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激活市场活力。为此,我们推出了畅游海北景区联票、重点景区门票减免、酒店住宿折扣等系列举措。”海北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尕扎西介绍说。正是通过“门票优惠+消费补贴+服务升级”的组合拳,让游客既能领略“千里冰封青海湖”的壮美风光,又能享受“温泉泡汤、非遗体验、农畜产品展销”的多元服务,真正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州级财政设立奖励资金,对旅行社团队组织、文化和旅游品牌创建等方面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和个人进行扶持激励。联合四县旅游景区、星级酒店等文旅企业,推出畅游海北景区联票(有效期一年)和重点旅游景区门票、星级饭店优惠活动等政策,惠及游客8万余人。相关冰雪景区景点停车场免费开放,共提供停车位近5000个。

文化赋能 梦幻海北文旅展新彩

刚察等地举办的冬肉节更显雪域豪情,当地群众架起传统铜锅烹煮牦牛肉,游客在冰天雪地中大快朵颐,非遗展演刚察藏戏、特色农畜产品展示,将冰雪冷资源与民俗热文化熔铸成独具魅力的文旅品牌。

“2024年冬季旅游暨‘冬肉美食’系列活动共设26个展位,来自县域10余家企业、合作社及参展商踊跃参与。县内及省内外16家企业签订销售合约,签约金额1449.925万元,牛羊肉交易总量302吨。”祁连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副局长普合毛智华说。

当青海湖的冰面在春雷中轰然开裂,海北州便迎来最富诗意的生态邀约。当地深挖“开湖奇观”的文旅价值,创新打造观蓝冰、生态摄影、候鸟追踪等体验项目,让千年自然奇观焕发时代魅力。

“举办‘青海湖开湖季’,就是要让高原冬季之美走向世界,让冰封资源释放发展热能。”尕扎西说。面对传统旅游“夏旺冬淡”的困局,海北州以全域四季旅游破题,将“青海湖开湖季”这一自然奇观纳入冬春季旅游战略版图。

对于海北而言,红色旅游不仅是冬季旅游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其区别于其他冰雪旅游目的地的独特优势与文化灵魂。

海北拥有底蕴深厚、类型多元的红色资源,无论是铭刻峥嵘岁月的原子城纪念馆,见证着国之重器诞生与克土治沙奇迹的同宝山,还是那些传颂着动人红色故事的原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都构成了海北文旅发展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核心优势。

海北全力推进221基地旧址相关工作,积极争取项目与资金,同步开展修复保护与开放利用。基地旧址的2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有20个完成相关流程;18个厂区中的12个厂区经改造,或用作行政业务用房、陈列展示场所,或建成红色研学、党性教育基地。

同宝山腹地,清风掠过峰峦。来自西安的游客林晓带着孩子来到青海湖同宝山露营基地,满怀感慨地说:“站在山上,就能一览原子城的风貌,以前只在故事里听说过这里的艰苦,如今真站在这,才深切感受到当年的不易,现在这里变成红色旅游圣地,太有意义了!”

位于海晏县青海湖乡喜玛草原的空军地空导弹独立十二营旧址是一部生动的红色教材。它肩负着保卫我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国营二二一厂)的重大使命。站在十二营,眺望着同宝山,“警报声划破宁静,战士们迅速就位,导弹在烈焰中呼啸升空”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海北秉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融合发展”思路,结合2024年冬季旅游活动,充分利用青海湖、原子城等优势景点,依托原子城纪念馆、一分厂等红色景区,现已打造31个现场教学点、10余条红色研学线路,吸引近10万游客前来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产业融合 岗什卡景区焕新颜

隆冬时节,海拔5254.5米的岗什卡雪峰银装素裹,登山者沿冰川裂缝谨慎攀行,滑雪爱好者从天然雪坡疾驰而下,山脚下藏式民宿升腾起袅袅炊烟……这幅冰雪经济“热力地图”,正是海北州突破季节性旅游瓶颈的生动实践。

作为祁连山脉东段最高峰(海拔5254.5米),岗什卡雪峰凭借其壮丽的冰川雪域、独特的高原生态景观和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已成为海北州冬季旅游发展的核心引擎与标志性名片,在区域旅游经济转型中发挥多重作用。

据门源回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祁连山·岗什卡雪峰景区接待游客14.13万人次,实现收入315万元。其中专业登山团队、滑雪俱乐部等高端客群占比超四成,直接带动门源县周边餐饮、住宿消费规模突破百万元。这座祁连山脉东段最高峰,正通过“冰雪+”战略重塑区域旅游格局。

“过去游客夏季看油菜花、秋季赏林海,入冬便进入休眠期。”门源县文体旅游广电局祁志新表示,“岗什卡雪峰的开发不仅填补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冬季高端旅游空白,更催生出登山训练、滑雪赛事等新业态,推动旅游产业从‘单季主导’向‘全时延伸’转型。”

“我们开发3条不同难度的冰川徒步路线,配备专业高山向导和环保设施。”祁连山·岗什卡雪峰景区负责人马良介绍说,景区严格实行限流、可降解装备强制使用、无痕攀登等环保措施,确保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良性平衡。

近年来,门源县成立门源马文化发展旅游协会,并组建“岗什卡国际登山滑雪大赛驮运马帮”,为登山爱好者提供物资驮运服务。当地群众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精湛的骑术,穿梭于雪山之间,既保障了游客的物资供应,又增加了自身收入。

部分农牧民还当起了向导,利用自己对地形的熟悉和丰富的本土知识,为游客讲解岗什卡雪峰的历史文化、地理风貌和传说故事,带领游客穿梭于群山之间,让游客更好地领略这片土地的魅力。

搞驮运工作的青石嘴镇村民马天明笑呵呵地说:“我们引导皇城乡、青石嘴镇等地群众成立了规模200余匹的驮运马队,培养了10余名专业向导,日均营业额达2万元。”

“这两年我们这儿年年办赛马大会,您瞅见山脚下新砌的马厩没?现在不光赛马,还能骑着青海骢登雪山哩!前些天刚给北京来的考察团当向导,他们跟着马队往岗什卡雪峰走,马蹄子在冰面上敲得叮当响。冬天接人上山看冰瀑,夏天教娃娃们挤牦牛奶,这冰天雪地真成金疙瘩了!”皇城蒙古族乡东滩村村民马吉平笑着说。

站在同宝山望着青海湖,湖面春意涌动,祁连山雪峰巍峨。海北州正依托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冰雪资源,推动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朔风掠过高原时,迟来的春意在草原已悄然涌动,地脉深处正酝酿着破茧重生的蓬勃力量。

(本版图文由海北州委宣传部、海北文旅广电旅游局提供)

《青海日报》(2025年04月23日 第7版:专版)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