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企业论文范文(企业文化不是口号,是凝聚员工共同价值观)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5 15:01:44    

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承载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成为区分与其它企业不同“外貌”的“软地标”,是企业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文化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我们将知识形态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企业文化建设本质上是公司对员工价值观的革命,更是对员工精神气质和生活态度的革命。

美国知名学者约翰·科特教授与其研究小组,用了11年的时间调查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与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11年的总收入增长率,前者为682%,后者为166%。

尽管并非有独特企业文化的企业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企业一定有自己的文化。这些企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成为了它们独特的象征。

所以,企业文化事实上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中枢。

二、对企业文化认知的误区

围绕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我们当中的部分人有一些误区,不澄清这些认知上的问题,就缺乏一个正确的文化导向,我们的企业文化就容易成为花瓶、摆设,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引领作用。

对照公司的现状,我们认为如下误区应该予以反思和矫正——

误区一:将企业文化等同于口号和标记性的辞藻

很多人喜欢把企业文化用浓缩的口号似的华丽辞藻高度概括出来,然后让员工“牢记”,认为华丽的语言、响亮的口号的组合就是企业文化。其实,这些体现在标语、板报、文件中的“企业文化”,充其量只是企业文化的关键词,甚至只是锦上添花的“花”,不能等同于企业文化。

几年前的一次关于企业文化的培训,重点讲到红旗品牌的发展和红旗精神,再就是突出介绍这些口号似的语录,一定程度反映了我们对企业文化理解的狭隘。这样的思维方式导致我们做企业文化容易过分关注文字功夫,企业文化做成了企业的装饰,丢失了它应该根植的土壤。

企业文化并非语言越漂亮越好,越拔高越好,企业文化不仅要叫得响,而且更要用得着、立得住。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而言,语言设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始终不辍地加以坚持和实践。

我们也曾遇到过重要文件辞藻华丽,开中药铺,但员工全然不知所云的尴尬。“土”一点的朴实文化,更容易让员工去实践,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化所能承载的内涵。

误区二:企业文化从上到下单向设计,缺乏大多数员工的认同

有部分经营管理者,把企业文化简单地理解为自己意志力的体现,由于经营管理者的不断调整,就造成了“企业文化”的易变性,失去了企业文化的继承性特征。这种受几千年“官僚文化”影响的管理思维,已和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发展越来越不相容。

我们不是否认经营管理者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直接经营管理者都是第一设计师,其领导风格、价值观最直接地融合到这个企业的文化中。但是,首先企业文化有继承性,是企业管理团队的经营理念一代接一代的不断沉淀和改良,不只是个人意志的集中反映。同时企业文化还有全员性,它最终必然是大多数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缺乏了这种认同,企业文化也就缺失继承和传播的基础,更谈不上让员工自觉去奉行。

企业文化是每一个员工心目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工作生活的自然习惯。拥有了相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人,心理趋向自然会志同道合,他们的行为理念便形成企业的文化核心,并被用来要求和约束每一个进入企业的人。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单单是管理层的功课,它需要企业中每个员工的参与和认同。

一致的目标与追求是员工主动与企业合作的唯一原因,没有什么比一种清晰的愿景更能吸引人的了。如果员工相信他们所做的事是值得的,并可以由此达成自己的人生诉求——而他们仅仅依靠个人力量无法做成,那么他们就会认同企业,追随企业目标,积极努力地去行动。

我们公司中,部分经理人员和员工的距离感越拉越大,工作风格粗鲁,缺乏对员工的尊重和个人价值的必要考量,片面相信“强权”似的管理效率更高,殊不知他们看到的只是“高效”管理下的表面,简单的用个人意志代替管理的结果,就是在光滑的外表下,埋下了越来越多的暗伤和隐患,很难支撑公司长期持续的发展。

误区三: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无关,是两码事

还有部分人认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无关,是并列的两件事。这就割裂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成为独立于企业管理体系之外的游离文化。这样的思维错位非常危险,甚至将阻碍到公司整体战略宏图的实现。

事实上,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企业价值观、经营原则、工作准则等的长期沉淀和不断实践、养成过程,它更注重于协调企业经营管理者到普通员工的主观意志力,在对企业文化的共同认同下,做到“上下同欲”。通常,由于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在企业文化中的高度融合,认同企业文化的人会自愿地去为企业付出高品质的工作。也就是说,企业文化要解决的,是让员工主观上做到“我要做”。

而企业管理的载体包括各类管理流程、制度、规定、标准,甚至包含数以千、万计的现场级的作业文件,以及企业为实施这些要求的管理过程。这些文字载体制定得再多,如果员工不自觉地执行,也一样会成为摆设。我们的确可以通过行政执行力的手段来要求员工去做,即“要我做”,但行政执行力只能作为初期落实的必要手段,要做到管理的长期持续有效,必须培育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而这种自觉遵守,更多地来源于企业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员工的素质养成,即“我要做”。

再好的企业管理也不可避免地留有缝隙,而企业文化恰恰是最好的缝隙“黏合剂”。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辩证法,其实就是“我要做”与“要我做”的辩证法。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生长的土壤和环境,是根基,企业管理则是土壤上生长的枝干。好的企业管理,又不断向企业文化沉淀精华。二者相辅相成。

三、如何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公司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绝不只是高大上的用来瞻仰的景观,它体现在我们每一位从业者的日常人格修养和具体工作践行中。

1、提升经理人的自身修养

美国军事家克里奇曾经说过:没有不好的组织,只有不好的领导;好的领导者是好组织的塑造者。要让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仅靠权威这类硬性要素是绝对达不到的。要真正让员工心甘情愿地认同你,要靠你自身的软性要素:个人能力、人格修养、对员工的关怀等等。这样才能达于“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者胜”的效果。

我们的个别经理人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过分依赖“威压”产生的效果,在这种人为造成的“阳奉阴违”的环境中享受权利的快感,而忽略了其不断产生的负面积累,应该深度反思。

2、关注员工的三大需求,赢得员工的忠诚

公司经常受到人才流失的困惑,其实,人才流失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在于员工对企业或团队文化的不认同。按照现在普遍认同的观点,员工稳定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收入、发展和文化。员工需要通过收入解决基本生活需求,借助与企业共同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对企业或团队文化的认同则提供一个可以舒心工作的环境。

好的企业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无法模仿的。员工认同了你的企业文化,就很难再真正接受另一种企业文化。认同的本质又是价值观的相融。唯有建立在价值观认同基础上的忠诚,才是持续且难以改变的,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追随。

在员工的发展设计中,加强对员工的全维度的复合技能培训是必须的。培训可以让员工感受自己的能力在和企业一起成长,感觉到职场是可以获得提升的场所。因此,我们需要创新培训方式,发挥龙头的作用,多动员专家人员,对普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并把这种培训融合到现地现物的作业中去。我们支部目前负责的TPM推进和专家工作室就是两个好的平台,支部将给予必要的支持,使之发挥作用。

集团目前在试点的员工发展通道设计,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但需要注意的是,发展通道提供的机会要真正能流向那些公司需要长期借重的,能够和公司上下同欲的,有才能的员工。

3、改善管理方法,推动员工素质的养成

企业或团队文化的落地需要制度推进与组织保障,就是要设计有利于培养员工认同感的制度与组织形式。

初期阶段,是文化“基因”的植入阶段,为了保证文化“基因”成功植入团队机体之中,要通过制度和行政执行力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强制性认同。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要我做”。

成长阶段,企业和团队文化初成体系,逐步要开始通过愿景引导等实现自愿认同。“人治”色彩应开始趋淡,取而代之的是逐步规范化的各种规章制度。我们目前应该是处于这个阶段。

成熟阶段,企业文化逐渐体系化和系统化,被认同的自愿性甚于强制性。大多数员工自觉自愿地围绕企业或部门目标开展工作,形成“上下同欲”的境界。

按我们当前的现状,培育员工对企业、团队文化的认同,养成员工的自觉自愿工作,敢于担责的职业精神,应该是企业、团队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这就要逐步淡化“长官文化”,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关注员工生活、发展,发挥模范员工的示范作用,打造愉快的工作环境等手段来实现。

作为基层经理人员,更要注重与员工精神与行动层面的融合,做好角色的转换,多走到员工中间去,少做执鞭赶车的车老板,而是更多地走下车辕,拉起缰绳,做团队的引导者。

4、打造企业的大“家庭”

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形成企业共享价值观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氛围,员工之间就无法进行充分的沟通,也难以建立信任,使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产生障碍,不利于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是一种强力“粘合剂”,可以使员工在不一定轻松但肯定愉快的环境中工作。员工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的结果,必定是对企业价值观的持久认同。

我们经常借口“大环境”不好,自己无法在小部门内有效开展工作。其实文化也有其“单元性”,这种“单元性”犹如企业文化的细胞,寄生于企业文化之中独立存在,又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即我们通常说“团队文化”。就如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环境下,企业可以培育出有特质的企业文化一样,在共同的企业文化环境下,我们一样可以打造有特质的团队文化。那种因为“大环境不良”,我就应该无所作为,只是懒政的一个借口。

具体谈到我们所在支部,既要建设好科室、班组文化,使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愉快工作,同时,工厂服务科作为公司的生活服务窗口,直接关系到员工温(采暖)饱(食堂)住(建筑)行(道路)的感受,更是企业连接员工的重要纽带。企业对员工是否关心,员工对企业的感受是否满意,都要靠我们的高品质服务来呈现。为此,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听取员工的意见和需求,有足够的细心去改善我们的服务,做到员工吃进去的每一口饭菜,沐浴到身上的每一滴水,走在脚下的每一步路,都尽量做到让大多数员工满意。通过我们扎扎实实的努力,把工厂服务科做成公司企业文化扎根于员工的根系。

5、发挥党、工、团的作用

如果员工不能认同公司或团队的文化,就会形成内耗,虽然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有力,但由于方向不一致,就会导致合力很小。

这种合力的形成,党、工、团由于其具备的群众性基础,应该可以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很多时候,党、工、团的工作滞留于形式化的,向上级交差似的组织活动,或者当当管家婆,管上一些员工吃喝拉撒的事,关注一下困难员工,就认为做好了工作。其实,我们应该有一个系统的设计,把党、工、团放进企业文化企划、推进的体系中来。党组织多发挥在企业文化中的企划作用,行政多做落实、推进,工会、团组织多做基层的辅导、黏结和“同化”。

适当提升党、工、团的定位,把这些具有群众性的组织拉进企业、部门管理中来,部分参与管理,对企业文化的生根发芽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四、后记

其实,企业文化不只是披在企业身上的高贵的外衣,它和我们每一位经营管理者、每一位员工都息息相关,是植根于全体员工心中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追求,共同原则。企业文化既需要有地标性的形象来彰显企业的独特气质,更要接地气,通过汲取全员的智慧来不断完善和成长。

作为基层部门,我们要做的是踏踏实实地改善工作作风,上下同欲,通过务实的工作,来打造属于公司、部门甚至科室自身独有的文化,让员工在这种快乐的文化氛围中工作,共同为公司十三五目标的实现奉献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