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投资于人必然受益于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2:04:00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概念,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只有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创造力,才能不断发掘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新动能,进而实现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把有限的资源、资金、财力,重点向基础设施、民生领域倾斜,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入,从而获得最大收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今,提出“投资于人”的政策导向,并非忽略“物质方面”的投资,或转移“投入方向”和“投资目标”,而是倡导“把钱花在刀刃上”,精准用在“点子上”。这就是辩证逻辑思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学运用和实践。实践证明,抓住了“人”,就抓住了“根本”;投资于“人”,就抓住了“关键”。“人民”二字的概念是广义的,全国的民众是由各族人民组成的强大群体,是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投资于人”,也是坚持群众路线的显著标志,更是战略之举、长远大计。

“投资于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动力和原动力。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当前我国劳动者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由此而言,尽快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健全完善终身学习机制,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政府把更多资金用于提升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顺民心、合民意,适应时代脉动和历史发展潮流。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加大专项投入,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各地通过“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开展“订单培训”“现场授课”,采用“线上线下”多种灵活形式,帮助劳动者掌握新技能、真本领,有力促进高质量就业,提升了个人收入,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投资于人”,是不断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养老服务,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这些便是人民群众最朴实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投资于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这不仅是投资面临的新课题,更是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新命题。比如,在看病就医方面,今年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再比如,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发放育儿补贴、加力扩围以旧换新补贴、减税降费、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惠民政策和举措,不仅释放了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触手可及的“民生红利”,也是“投资于人”的生动实践。

“投资于人”,是对扩大城乡消费的直观拉动和促进。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5%,增长空间巨大。以真金白银的投入,为老百姓增收减负,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十分可观。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通过“投资于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将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目前,国内许多地方都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上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各地通过实施“消费促进计划”,鼓励居民购买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等,在拉动了内需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升级。事实说明,政府越是把钱花在“为百姓省钱”的地方,百姓的消费能力就越强。如此良性循环,正是“投资于人”的回报所在。这种以增强民生福祉为导向的各项经济政策,必然激活城乡消费的“一池春水”。只要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日益提升,就会拉动经济持续发展,稳固国民经济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