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重申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这场经济形势座谈会释放哪些信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0:29:00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4月9日下午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经济工作的意见建议。

会议提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做好二季度和下一步经济工作尤为重要,各项工作都要持续加力、更加给力。要实施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推动既定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根据形势需要及时推出新的增量政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表示,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释放了当前经济工作的关键信号。新的增量政策将聚焦三大方向:财政货币协同发力、产业升级精准施策、消费提振推出系列组合拳。会议明确“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具体表现为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将货币政策基调调整为“适度宽松”,以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针对外部技术封锁,各地各显神通,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精准施策。

专家:

政策重心应着力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表示,当前最需要的政策是精准滴灌式的结构性政策工具。政策重心应放在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上,例如通过减税降费向中小微企业定向输血,同时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应对挑战的关键在于提升产业链韧性,在全球分工中锁定不可替代的环节。此外,需建立政策缓冲垫,例如设立跨境资本流动预警机制,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提前对冲资本外流压力,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

会议指出,要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加大力度稳就业促增收,在抓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同时加快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领需求、创造需求。

4月5日,上海,“以旧换新”等活动激发市民消费热情。图据视觉中国

宋向清表示,在这个节点,会议重申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历史意义。首先,这是我国当前应对外部冲击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国内大循环通过扩大内需,可降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从2025年一季度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家电、家具零售额大幅增长的市场表现不难看出,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是正确之策。其次,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有利于激活内生增长动力。

朱克力表示,中国消费市场正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跃迁,三四线城市和县域市场的基础设施短板补强后,将释放数亿人口的品质消费需求。战略意义在于重构经济增长动力,一方面通过新基建培育数字消费、智能家居等新增长极,另一方面用场景革命激活存量资源,例如闲置工业用地转型文旅综合体。关键要打破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维,建设现代物流体系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同时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让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供需互促的正向循环。

加快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消费环境需加大力度优化

谈到如何加快释放服务消费潜力,朱克力表示,服务消费爆发的核心矛盾已从供给不足转向供需错配。当前条件包括5G商用催生云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银发经济催生适老化服务蓝海,以及Z世代对体验式消费的追捧。破局需双管齐下,供给侧推动服务业工业化,例如用标准化解决家政服务信任痛点,用数字化提升文旅产业响应速度;需求侧则要破解“不敢消费”的心理障碍,建议试点服务消费券与商业保险结合,将养老护理等大额支出纳入个税抵扣。特别要警惕部分领域过度监管抑制创新,尤其是避免阻碍灵活就业与服务升级的融合。

宋向清表示,目前,我国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具有消费能力加速提升,政策红利有效释放,技术赋能场景不断增加等优势条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服务消费提供基础支撑。同时,去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6方面20项重点任务,包括挖掘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基础型消费潜力,激发文化娱乐、旅游、体育、教育和培训、居住服务等改善型消费活力,培育壮大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等。

宋向清谈到,未来需重点突破供给质量不足、消费信心偏弱、区域失衡等瓶颈。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方向一是服务供给要大幅度扩容,二是消费环境要加大力度优化,三是区域协调发展要强化。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效提升。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编辑 张莉